首页

冷柔女主踩踏免费视频

时间:2025-05-24 06:32:22 作者:朝驱逐舰下水事故最新调查结果:船底无破洞 船尾救生通道流入海水 浏览量:57228

  中新网银川7月24日电 (记者 李佩珊)7月24日,宁夏银川市召开第二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企业服务环境提升推进大会,发布第一批城市机会清单。聚焦供需协同、互利共赢,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市规划、生态治理、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银川市发布4类100条机会清单,为投资者、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全景式创业投资机会,进一步释放城市发展机遇,打造政府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新窗口”。

银川市第二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企业服务环境提升推进大会现场。 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 摄

  据悉,清单中包含政府供给类清单39条,主要包含一批即将开工的政府投资项目,以及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柔性引才、产业支持方面的供给保障,着力支持企业精准参与城市发展。国资合作类清单14条,主要包含一批国有企业主导的新建改建、资产盘活、招商引资项目,以及国有企业运营项目的招商引资需求等,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深入合作。企业协作类清单22条,主要包含一批民营企业在先进技术、产业链条、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合作需求,以及优势产品、核心技术等方面的推介需求,着力促进企业间的协同联动发展。产业发展类清单25条,主要包含“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以及“三都五基地”、“两地五中心”建设方面的补链强链、招商引资等需求,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民营经济是银川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创新创业的主战场、财政收入的主来源,2023年,银川依法设立“银川企业家日”,“以城之名”让优秀企业家们站上“C位”。截至2023年底,银川市在册经营主体达到39.4万户,同比增长8.28%,民营企业12.8万户,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33.62户,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为银川市发展贡献出4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接近70%的科技创新、80%以上的就业。

  如今,宁夏数量过半的科技型企业、超六成的科创平台、80%的科技人才集聚银川,产业的“含新量”、发展的“含绿量”、品牌的“含金量”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银川制造”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银川模式”享誉全国,越来越多的“银川创造”铸国之重器。

  大会上,银川市相关负责人还为在座企业家解读了《关于全力构建营商环境大格局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企业视角出发,把企业不易理解的表述、冗长的修饰词全部进行了修改精简,提出能解决问题、能落实落地的15项具体举措。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措施》充分体现银川特色和创新亮点,突出共享发展机遇,提出定期发布城市机会清单;突出无事不扰企业,提出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试行免检免扰;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组织企业家交流研讨、培训教育;突出政策可感性,坚持问题导向,锚定前期企业家座谈会、入企调研、部门研讨中收集的上百项企业诉求建议,提出具体服务举措,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让《若干措施》精准滴灌到经营主体最渴望之处,让民营企业家直观感受到有温度的政策。

  同时,为更精准、全方位、个性化满足企业的惠企政策需求,银川市聚多方之力打造出一个全面、及时、易用的政策兑现服务平台,以高效便捷、智能精准为核心特色,开发惠企“政策通”移动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政策查询、咨询和办理服务,开启指尖上的政策享受之旅。当天,“政策通”惠企移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当天还宣读表扬了100名优秀企业家和综合实力、突出贡献、行业标杆、发展潜力、创新引领5个“20强”民营企业及银川市2023年“服务企业先锋队”,并为企业和企业家代表现场授牌奖励。(完)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滇池东岸卧龙古渔村焕新生 游客“Country Walk”松弛感拉满

“我能够像在自己国家一样扫码支付,无缝衔接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在蓝色港湾爱神广场,巴基斯坦商人Rana从小商贩手中买了两包鸽粮,和孩子高兴地喂着鸽子。

应急管理部: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违规行为

须浮鸥属于夏候鸟,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面和沼泽地上。有时也吃部分水生植物。当它对鱼类进行攻击时,会飞速俯冲直扑水面,捉到小鱼后又以敏捷的姿势拉起。须浮鸥能在同一个地方保持振翅飞翔和悬停喂食,极像悬停的直升机。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2月22日晚播出第六集:天容海色本澄清

乡村遗产是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由当地居民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持续作用于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的文化遗产,包含田地、山川、建筑、植被等物质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生活智慧等无形要素。

大山深处“追花人”乘上高速路“快车”

“村里环境很好,我很喜欢这里,也希望能为这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从上海来的白雪莲是楼源村第一批“乡村职业经理人”,如今已驻村十几天,她和其他5位“乡村职业经理人”一起开展了乡村老旧楼房空间改造、访谈调研、内容宣发等工作。

韩寒:20年后,少年依旧飞驰

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为给予创新创业青年更多元、优质的指导,论坛举办上海创新创业导师团新晋导师聘任仪式。本次获聘导师覆盖学术界、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三大领域,在创新创业方面既有深入理论研究,又有突出实践经验,将立足自身专业领域,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青年、科技企业骨干等提供指导,发挥人才孵化器、企业智囊团的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产学研全域拓展,推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共建共育的良好生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